近日,民政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布《關于公辦養老機構改革優秀案例的通報》。
此前,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開展了公辦養老機構改革典型經驗收集及遴選工作,按照地方推薦、專家評審、系統比對、部門聯審、網站公示等程序,最終遴選出北京市第五社會福利院等49家公辦養老機構改革優秀案例,以供各地學習借鑒,山東4個典型案例入選。
它們分別是:
山東省壽光市壽光養老服務集團
經驗做法:壽光市60歲以上老年人24.9萬,80歲以上老年人3.5萬人,老齡化程度較高,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壽光市在調研基礎上,將公辦養老機構轉制為企業,組建了市屬國有企業—壽光養老服務集團。在兩年內,集團組建了五個子公司,業務范圍涵蓋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老年人公益助餐點運營等。通過集團化、企業化運作,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激發了公辦養老機構活力,拓展了發展空間,推動了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社會福利中心
經驗做法:濟寧市兗州區大膽探索實踐,對區社會福利中心全面改造升級,引入專業養老組織運營,實現硬件設施標準化、養老醫療一體化、管理服務專業化、智慧養老多元化的“四化建設”。厘清責任,實行“管辦”分離,政府部門負責監督管理,運營企業負責運營服務,在兜底保障的基礎上接收社會老年人、面向社會服務,提高了服務質量。將區社會福利中心打造為公辦養老機構改革的中樞和孵化基地,統籌輻射7處鎮街敬老院,創新構建“1+7”養老服務模式,激發公辦養老機構活力,盤活利用閑置資源。目前,區社會福利中心及3家新型敬老院已實現托管運營,入住社會化養老人員146名,兜底保障特困人員306名,老年人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大幅提升,公建民營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第二社會福利院
經驗做法:在威海市積極推進鄉鎮敬老院改革的大背景下,四個“小、散、軟”的鄉鎮敬老院撤并整合,2015年榮成市第二社會福利院應運而生,先后投資3500萬元,改造、新建床位700余張,成為集福利院、護理院、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多功能于一體的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開啟了農村養老由“兜底保障型”向“普惠服務型”轉變的新局面。多年來,經由山東萬福苑養老股份有限公司托管經營,形成了適老化、專業化、規范化的運營服務模式,在住老年人回訪滿意度高達98.9%。積極探索醫養結合之路,開展了未病管理、慢病巡診、康復理療等特色服務。
山東省臨邑縣社會福利中心
經驗做法:臨邑縣社會福利中心于2014年建成啟用,床位700余張,集社會福利院、康復醫院、養老護理培訓、殘疾人康復等多功能于一體。該中心通過公建民營方式,引入專業養老團隊管理運營,形成了“政府管理、團隊運營、職權明晰、優勢互補”的養老服務模式;通過“民辦公助”,成立“臨邑陽光佳苑醫院”,實現“康、養、醫、護”有機融合;通過設立“特困人員供養服務中心”,集中供養全縣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員,為農村低保、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高齡失能老年人、重度殘疾人提供低償服務,實現“企業得市場、群眾得服務、政府得民心”。目前,入住特困人員295人,社會老年人201人。(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齊靜 報道)
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 編輯:李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