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均,原為臨沂第一實驗小學校長,山東省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自2001年退休后,懷著“為社會做一點貢獻,為自己找一點快樂”的良好愿望,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五老志愿者”。十幾年來,他憑著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情懷,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做了不少工作。
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校外環境
為了解青少年的社區教育環境,2007年春,陳世均配合共青團蘭山區委,到劉家園、曹王莊、宋王莊和沂州4個社區調研,寫出了《給社區以權利,讓社區擔責任》的社區建設建議,遞交給蘭山區民政局。調研工作結束后,他在沂州社區工作近兩個月,根據市、區兩級關工委的要求,組織了社區《老少同臺,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文藝演出和書畫展示活動,并聯系焦莊小學為該社區組織了暑假學生義務輔導班,組織義務勞動,輔導暑假作業,孩子們過得愉快,也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好評。
組織“五老護苗隊”為孩子保駕護航
2010年暑假開學后,臨沂一小門前由于道路狹窄,每到中午放學時就會出現擁堵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世均征集了23位“五老志愿者”意見,建立了“五老護苗隊”?!拔謇献o苗隊”自己出錢制作了警示牌,購買了紅袖章和三角旗,制定了執勤護導制度,于每天中午放學高峰期的40分鐘內,在南北兩個路口設崗執勤,護導學生過馬路。護苗隊風雨無阻,堅持兩年,直至交警在解放路口設立了禁止左轉標志,通行有所緩解后,才宣布結束。
為學校建言獻策,搞好德育工作
在中央頒布了《關于加強社會公民道德建設的意見》后,陳世均根據這一要求,于2006年寫出了《小孩子改造大社會,大社會培養接班人——談學校德育與社會公民道德建設結合》的論文,并通過臨沂的《沂蒙教育》雜志征集實驗學校,為實驗學校設計了“小手拉大手活動方案”,如為駐城小學設計的“紅領巾草坪”“紅領巾綠化帶”“××學校公交車”等活動,為鍛煉和提高學生能力提供了好途徑。
陳世均走訪學校的過程中,不斷將這一理念作為建議提出。在沂南縣孫祖小學走訪時,針對該校的“雅”教育主題,提出“要以學生的‘雅’影響家長的‘雅’,進而形成社區的‘雅’”。在沂南工業園實驗學校走訪時對該校的“公民教育”主題,提出要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加強社會公民道德建設的意見》,“學校的公民教育要進家庭,進社區”的建議。同樣對于沂南三小的“智慧教育”、臨沂十一中的“責任教育”都建議賦予這一“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的大教育思想。
參加多種協會活動,發揮“五老志愿者”的作用
陳世均于2007年參加了臨沂市科普志愿者協會,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多次到學校進行演講。為了更好地宣傳科普知識,他倡導建立了“科普大舞臺”,通過文藝搭臺、科普唱戲的形式,利用水日、氣象日、禁毒日、愛牙日等警示日,用文藝演出的形式,宣傳節約用水、關注氣象、防震減災、遠離毒品、科學健身等知識,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
陳世均于2010年參加了臨沂道德教育研究會,曾為第一屆副會長,除了積極參與有關活動外,還作為講師團成員,積極思考和研究當前道德教育實踐的相關問題,一直堅持他的關于“基層道德研究會的任務不是理論研究,而是道德實踐途徑創新,道德的‘知’與‘行’重在‘行’”的工作理念。
組織臨沂駐城小學數學競賽,關注學有余力學生的發展
陳世均作為一名喜歡小學數學競賽的老教育工作者,始終關注小學的數學學科建設,努力倡導小學數學競賽。2015年,他征集了一批教育志愿者,在臨沂市科協的支持下,聯合多家單位組成了“臨沂小學數學競賽組委會”,至今已組織了兩屆活動,共有近萬名學生參加。這項活動受到教育主管部門、各駐城小學和廣大家長的高度評價。
陳世均退休后的十幾年,一直在忙忙碌碌地做著公益事業。他常常為了撰寫“科普大舞臺”的節目主持詞,或是為了審查數學競賽試題,或是為了寫出論文、演講稿、建議信而加班到深夜,每當老伴批評他是“第一大傻”的時候,他總說:“我這是‘為社會做一點貢獻,為自己找一點快樂’,何樂而不為!”
陳世均十幾年的“五老志愿者”工作得到了社會的好評。2008年,他被授予全市關心下一代突出貢獻獎;2011年,被評為臨沂市優秀科普志愿者;2012年,被評為山東省十大禁毒人士,受到省政府和省公安廳的表彰;同年,被臨沂市關工委評為“五老志愿者”先進個人。
臨報融媒記者 李文梅 通訊員 師立軍
來源:瑯琊新聞網 原創 編輯:劉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