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龍江省雞西市一家聚餐致食物中毒事件牽動大家的心。10月5日,雞西市雞東縣的王某一家9口聚餐后出現食物中毒,截至13日已導致8人身亡,其原因是家人吃了自己做的酸湯子,就是一種玉米水磨發酵后做成的面食。經過調查得知,這個酸湯子的材料已經冷凍了一年。13日,黑龍江省疾控中心發文稱,經檢測,在玉米面中發現高濃度米酵菌酸,該物質同樣出現在患者胃液中,初步判定此次食物中毒事件是由椰毒假單胞菌污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
細思極恐,很多常見食物其實也會像變質的“酸湯子”一樣,在特定條件下可能具有致命危險,可很多人卻并不知道。但是酸湯子畢竟是東北的特色菜,我市市民接觸的極少,有些市民甚至還未聽過菜名,那我市市民平日里吃的一些沂蒙特色菜或者市民經常做的發酵類或腌制類食品有沒有危險呢?
14日15日,記者采訪了市疾控中心、市人民醫院、市市場監管局等部門,對我市市民日常中導致食物中毒的相關食品和原因進行了調查。
市疾控中心:
我市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因食品是水果與蔬菜類
黑龍江一家9口人中毒吃的是東北特色食物酸湯子,那針對我市市民來說,生活中接觸的多為沂蒙地方菜,記者采訪了市疾控中心專家、公共衛生監測科副科長蔣海英,她來回答了我市市民比較關注的幾個問題。
1、通過以往我市市民食物中毒的案例中,中毒市民吃的咱們這邊的什么食物?
通過我市食源性疾病監測大數據查看,引起我市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因食品是水果與蔬菜類,多數發生在農村家庭,引起中毒的主要因素為食用前食物未清洗干凈或食物長時間放置變質引起。
2、針對市民經常做的發酵類或腌制類食品,怎樣避免產生致命毒素?
我市經常制作的發酵類或腌制類食品主要是豆瓣醬,豆豉,部分地區制作發酵的酸煎餅,在制作發酵或者腌制食品時要注意一下幾點:
?。?)食品清洗干凈。注意避免混入雜菌,尤其是致病菌,比如肉毒桿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的污染。目前,引起肉毒桿菌中毒的食品大多是家庭自制的發酵食品,如豆瓣醬、豆豉、臭豆腐等;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污染的食品主要為發酵玉米面制品、變質銀耳及其他變質淀粉類(糯米、小米、高粱和馬鈴薯粉等)制品。
?。?)注意亞硝酸鹽污染。家庭自制的一些發酵食品,如泡菜就可能存在亞硝酸鹽的風險。常見腌制泡菜的亞硝酸鹽含量高峰一般在4~10天左右,和溫度、鹽度、蔬菜的種類等一些因素有關,一般認為一個星期左右達高峰。再過10天左右,亞硝酸鹽的含量就趨于平緩了。所以,一般推薦腌菜等到腌制15~20天左右吃。如果自制發酵泡菜,一定要腌透了再吃。
3、秋季容易導致食物中毒的還有哪些食物或者因素,如何預防?
?。?)預防酵米面食物中毒。不制售、不食用酵米面、酸湯子等發酵面米食品;制備發酵面米食品時要勤換水,保持衛生,要保證食物無異味產生,一旦發現粉紅、綠、黃綠、黑等各色霉斑,就不能食用,磨漿后要及時晾曬或烘干成粉,貯藏要通風、防潮、防塵;禁止出售、食用變質銀耳,不要自行采食鮮銀耳;發生酵米面中毒后,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患者和吃過相同食品但未發病的人應及時就醫,催吐、洗胃、清腸,并根據癥狀的輕重予以對癥治療。
?。?)預防蘑菇食物中毒。不要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采購食用菌必須到正規市場;一旦出現中毒癥狀,應當盡快催吐并前往醫院治療;患者如能攜帶吃剩的蘑菇,可以輔助醫生的診斷和治療。
?。?)預防扁豆食物中毒。要把扁豆煮熟燜透,破壞其毒素,需水焯至扁豆失去原有的綠色、生硬感和豆腥味;炒扁豆時,應勤翻動,使其均勻受熱,煸炒后應加適量水燜至熟透后食用;購買時要挑選嫩扁豆,不買、不吃老扁豆。
?。?)預防諾如病毒傳播。目前尚未有疫苗可以預防諾如病毒,預防諾如病毒的傳播應注意保持食物和飲用水清潔,飯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水仔細清洗雙手,要及時清洗飲食用具;做到生熟分開;食品要完全煮熟,生食的水果和蔬菜要徹底清洗;正確儲存食品,食前重新加熱。
?。?)預防自釀葡萄酒中毒。秋冬季大量葡萄上市,很多人喜歡自制葡萄酒,但自釀過程如果處理不當,會產生甲醇等有害的副產物。應盡量選擇飲用正規商場出售的葡萄酒;自釀葡萄酒應選擇釀酒用葡萄,控制好發酵溫度,溫度越高、浸漬時間越長、果膠酶用量越大,甲醇產生就越多;葡萄酒不宜長時間存放,釀好后應盡快飲用。
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要保存好相關證據,以便及時得到調查處理
針對食物中毒事件,臨沂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提醒消費者,如發現食品安全問題,請及時撥打投訴舉報電話12345。一旦發生腹瀉、嘔吐等疑似食物中毒癥狀要立即就診,并保存好發票、就診記錄、檢驗報告等相關證據,以便及時得到調查處理。
清洗食品方面:
對于果蔬類盡可能先浸泡半小時后再清洗食用,清洗時應采用流動的潔凈水多次清洗,去除存留在食品原料表面的細菌,避免造成污染菌的存留。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凈消毒,所用工具與其它食物用具分開。
烹飪食品方面:
加工前要仔細檢查食品安全質量。加工食品時,要保持炊具、食具及食物的清潔衛生,生、熟食品要分開貯存、加工、處理,防止熟食成品與半成品、食品原料間相互交叉污染。廚房刀板、盆筐、碗碟等工具用具也要盡可能做到生熟分開,不可混用,必要時可用沸水消毒殺菌。烹飪食品時,一定要燒熟煮透;從冰箱中取出冷藏、冷凍食品烹飪前應徹底解凍;涼拌菜可適量加入生蒜殺菌。
存放食品方面:
剩飯、剩菜要在冰箱里冷藏保存,最好用保鮮膜包好,存放時做到上熟下生,以防食物在冰箱內交叉污染;蔬菜、水果類食品宜冷藏保鮮;熟制食品在室溫存放時,時間應不超過2小時。隔夜飯菜食用前須徹底再加熱燒熟煮透,殺滅存儲時繁殖的微生物。慎食隔夜飯菜。冰箱內存放食品不宜過滿,要定期除霜。蔬菜、水果類食品與生肉生魚等分開保存。瓶裝、罐裝、紙盒、真空包裝食品,即開即用,開啟后應及時冷藏,冷藏時用保鮮膜包好,冷藏時間不宜超過24小時,并且再次食用前要徹底加熱,確認無變質后方可食用。
相關鏈接
除了變質酸湯子,這些常見食物也可能成“殺手”
日常生活中,食物中毒現象屢見不鮮。比如保存不當、過期變質的食物,很多人怕浪費,以為加熱一下就能殺死細菌,照吃不誤,結果釀成大禍,追悔莫及。以下這些食物,千萬可得注意了:
1、發紅的甘蔗
如果看到甘蔗里有紅色絲狀物,證明已經霉變。霉變甘蔗會產生強烈的嗜神經毒素“3—硝基丙酸”,嚴重可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可能喪失生活能力。
2、野生蘑菇
公眾無法自行鑒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目前也沒有簡單易行的鑒別方法。毒蘑菇所含的毒性物質非常穩定,不僅耐高溫、耐干燥,還耐酸堿,易溶于水,一般的烹調方法難以破壞其活性結構。
3、發芽的土豆
發芽或者表皮顏色變青的土豆中,含有龍葵堿,食用后對胃腸有較強的刺激性和腐蝕性,對中樞神經有麻痹作用,嚴重的還危及生命。
4、腐爛的生姜
腐爛的生姜會產生黃樟素,是一種致癌物質,可誘發肝癌、食道癌。
5、加熱后出現絮狀物的牛奶
牛奶出現絮狀物的原因之一,是牛奶中殘留的微生物增殖導致牛奶的酸度發生變化,進一步破壞了牛奶的穩定性。所以,加熱后有絮狀物的牛奶不建議飲用。
6、表面發黏的豆腐
豆腐和肉一樣,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材,容易在通風不良和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滋生細菌,而變得黏黏的。居家環境里,有害雜菌多,有些會產生毒素附著在豆腐表面,用熱水沖洗也不能保證完全洗掉。因此,發黏的豆腐不建議食用。
7、顏色變深、表面發黏、彈性變差、有異味的肉類
新鮮的肉表面有光澤,顏色均勻;外表微干或濕潤,切面稍潮濕,用手摸有油質感,但不發黏;質地緊密且富有彈性,用手指按壓凹陷后會立即復原;聞起來只有正常的肉味,無異味;煮熟后肉湯透明,湯表面聚集大量油滴。如果不滿足這些條件,說明肉類已經變質。
8、烤焦的魚、肉
魚、肉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加熱超過200攝氏度后會產生致癌物——雜環胺。雜環胺化合物具有較強的致癌性和致基因突變作用。變焦的魚、肉類食品,不僅含有大量雜環胺,同時還有苯并芘、丙烯酰胺等其他致癌物,不宜食用。
9、發霉發苦的瓜子、花生等
當發現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輕微變黃甚至發黑、味苦,皺皮變色,表面長有黃綠色霉菌或破損、皺縮、變色時,應該丟棄。黃曲霉素等致癌物可能已經在其中生長。
10、“胖聽”“漏聽”的罐頭
當水果罐頭被微生物污染,失去食用價值時,經常會產生“胖聽”現象,即罐頭的底和蓋的鐵皮中心部分凸起。而密封失靈的“漏聽”罐頭,在運輸過程中空氣會進入,極易酸敗變質。
臨報融媒記者 江巖 孔令華
來源:瑯琊新聞網 原創 編輯:辛穎